杂谈20220508


前一阵子发生了不少热门事件,从国外的大毛二毛冲突到国内的疫情反弹,全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的封城处理,东部某城市的优等生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及格的差生,微信群里面也是吵吵闹闹,我也有些零零星星的思考,今天就来分享下我对某些事情的思考。
我曾经之所以痛苦,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这么美好,而我如此不幸。我现在之所以平静,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本身就很恶毒,有人对我好,有人赞扬我,都是我赚了。 别人不会懂我,也没有义务懂我,包括父母,我没有理由恨他们,让别人懂我是我自己的事情,但凡有人愿意懂我都应该感激。 世界很糟糕,而我很幸福。这段文字给我带了一个很大的启发,很多事情你总是想不通、搞不明白,那是因为你我总是固执地站在一个角落,用一个固定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而当你转身用另外一个视角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竟变得如此大不通。
在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时候,当你换一个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在我们的传统观点里面用监狱囚禁罪犯能够显示出我们力量的强大,然而换一个视角来说释放罪犯才能够更加体现出我们的力量。我们之所以把他拘禁在牢笼里面,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担心他出去会造成更大的破坏。相反释放罪犯更能够彰显我们的势力强大。
上述这个例子是我从美剧《Raised By Wolves》异星灾变中看到的,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有个小故事:北风和南风比力量,北风呼啸却让人们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虽然轻柔却让人敞开胸怀。这两个故事都表明了同一个道理,温柔比专制更有力量。
在崔永元的《有话说》一书中,分享了布袋和尚的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视角这个问题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出来,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像近几个月的大毛二毛冲突,如果你换一个视角会发现:在战场上军人的勇气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客观的无奈
实力不够,勇气来凑。卢克文工作室曾经发出过一则视频内容,战场上士兵的勇气反映更多的是一种客观条件的无奈。无论是董存瑞炸碉堡还是黄继光堵枪眼,中国士兵的视死如归恰恰是我们当年军事装备同敌人巨大差距的真实写照。当我们的军事工业水平提升后便不再需要像当年一样去过度宣传依靠军人的肉体冲锋,远程打击,精确制导,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才是新时代应该提倡的主旋律。
限制从表面上看对人是不利影响,可是换一个视角来看,正是因为限制的力量激发了创造性。在 万维刚 的《高手》中提出一个观点:杰出的艺术家都是主动进行自我设限的。索南史恩引用一个艺术评论家的话来说莫奈:莫奈本来就是个很好的画家,但是真正让他出类拔萃的,是他主动放弃了传统绘画中写实的明暗对比,他给自己加了这么一个技术限制,结果成了印象派创始人之一。
在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 申克·阿伦斯也有限制本身有过精彩的描述,他说在英文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但通过字母间各种不同的排列与组合,人类创造出了小说、诗歌、法律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也并非限制本身,恰恰是没有限制,这听起来很反直觉,可是深入思考一下正是由于有了限制,我们不得不在限制的范围中做出决定。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就是“资源具有稀缺性,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经济学探讨的就是如果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科学决策的学科(北大教授 海闻观点)
近来我浏览了一些有关创新的文章,也整理一些思考分享给你:
有一句俗话“独木不成林,百花齐放才是春”,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是公认的中国思想文化上的一个高峰,百家争鸣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写照,正是由于多样性的存在才孕育了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多样性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卓克在《科技参考》栏目中有一期《创新与不出错》提到:多样性在创新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缺少了多样性的土壤则不可能开出创新的花朵。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开战:美国和中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这本书当中总结了中美的九大文化冲突,其中关于核心价值美国崇尚的是自由,而中国崇尚的是秩序。从文化层面来看美国的自由氛围孕育了多样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创新的产生。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讲究秩序性,这个视角也解释了中国在创新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长江商学院教授刘劲在《中国怎样才能赢得创新的竞争》一文中提出:创新的产出是创新人才数量和创新效率的乘积,中美之间人才数量的竞争不是“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数量之争,而是如何争取到全球的优秀人才。在创新效率方面中国也与美国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我们从政策、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原文
在当前中美冲突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崛起”的自信心,同时更应该理性地看到我们到发达国家仍存在着的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创新方面),这绝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客观的、现实的、冷静的思考。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