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分享精华版

昨天在小鹅通平台进行了直播分享,结束后从微信群的观众反馈来看普遍反响不错,我相信肯抽出自己宝贵时间来听分享的人,肯定是认为对自己有帮助才来听的,如果是经过修订后的文字稿,事先声明:本篇文章我会设置一个1元的付费门槛(你看了之后觉得物有所值可以再分享给一位好友,相当于五毛一篇),之所以做这个限定也是想过滤一下那些“认为知识无用的人”,本文末有所有打包好的资料、链接哟。

讲座背景

纸质书、电子书如何高效的阅读?
读书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做读书笔记?
我们经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我们要写一个文章的时候,我们如何准备相应的素材,怎么样有效的积累素材?
除了日常读书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还会有很多的灵感,如何快速高效捕捉这些灵感?
卡片笔记法到底怎么用?卢曼的卡片是在当年的物质条件下所做的一种实践,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要完全的照搬?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图谱到底有没有用?怎么用?

个人简介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以前是从事软件项目的咨询实施,所以大家都叫我刘顾问。我的职业的背景关键词有:项目管理、人力资源、HR的信息化,在工作之余阅读、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今天重点给大家分享我平常在阅读、写作、知识管理这方面的一些实践。今天主要分享三块:收集、整理、内化。

收集

在收集这个环节存在多个不同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微信读书也好,Kindle也罢,这些只是不同的承载形式,卡片笔记写作法教大家如何来进行高效的写作,但是第一个阶段无法跳过,那就是必须要能够高效的收集,那么怎么样来进行高效的收集?
纸书: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拆书帮的RIA读书法
电子书:一般来说都提供了方便的导出功能
碎片及灵感类收集:文末有专门的介绍
卢曼的时代受限于物质条件,因此他的卡片比较难以更新(所以才有了永久卡片的说法),而当前在软件的加持下这个障碍就解决了,我演示了下面的例子:
当我在引用到某一个卡片的时候有了更好的想法,可以直接在永久卡片上进行修改,这样原位置和新位置的内容同步进行了更新。

整理

卡片的价值如何体现?

大家利用卡片法可能也记了不少卡片,可是总感觉没发挥出它的价值,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只是做了收集的动作,而没有有效地复用。
当你复用的场景越来越多的时候,利用的价值就会越高,当你不断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后续写作的效率越来越高。

如何看待知识图谱?

网上有很多炫酷的知识图谱,实际上对我们个人而言有多大价值呢?左边是我从网上百度到的一张图,右边是我自己的知识图谱,看起来炫得像银河系一样,其实真正的用处并不是特别大,或者说在当前的技术手段用处还没办法发挥出来。但是我发现了一个用处——局部图谱。

传统的笔记管理只是记录下来内容然后就静静的躺在那里。而近两年所流行的双链笔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自动来发现笔记中间的一些关联,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下面的这个录屏当中我们选择北京大学,可以出现与北京大学相关的人和物。比如说我们发现其中有海闻老师、陈春花老师以及其他老师,我点击朱跃生教授会发现他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再点击华南理工大学之后,发现和他有共同关联的是陈春花老师,她也是北大国发院的教授,再细看一下会发现朱跃生老师于197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我们再回到刚才陈春花老师的履历里面就会发现,她1977年正在读中学。
通过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陈春花老师是朱老师的师妹,当然陈老师上华工的时候,朱老师已经从学校毕业了,所以他们二人不可能在学校相遇,上面的这个发现是我在偶然的一次查阅笔记中随意观察到的,而随着自己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会发现很多这方面有意思的关联也会不断涌现。
另外一个场景,我发现某一个企业家之前和俞敏洪有交集,而随后他的企业接受了真格基金的投资,官方的宣传材料当中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通过不断积累的材料我们大概率可以猜想,这名创始人是由俞敏洪推荐给了徐小平,而徐小平则是真格基金的创始人,类似这样的蛛丝马迹慢慢也会浮现出来。
再来举一个例子,在我们日常读书当中,你可能读了很多的书这些书有没有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有可能你只是在豆瓣上面进行了登记,或者你只是在自己的excel表当中记录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然而这些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些书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当你浏览到一本好书之后,你有没有按图索骥的去查找到该作者名下的其他著作,或者说在这个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书籍和当前作者是矛盾的,我下面所演示的这个录屏就是我在阅读过程当中。只要随时把自己阅读了哪些内容、做的笔记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顾就会发现这些数据之间或强或弱的关系,而这些思考将启发我们将这些外在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
再来看一个关于人的例子,从人可以跳转到相关的书籍,点击 book可以看到我近几年读过的一部分书籍共62本,书分为了很多种不同的类型,点击心理学可以看到具体的高分书籍、不同流派等。

如何进行归纳与演绎?

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教育?你如何跟别人解释什么是教育?我曾经读到下面这段文字:

教育 就像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的前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戴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身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选择得更有效,行动起来更有收获。 类比
1914年,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亚历山大·史密斯曾经告诉他的学生:“你们今天学的所有这些东西,对于未来将毫无用处。但记住这一点:如果你足够努力而聪慧,你应该能辨别一个人是否在胡扯。在我看来,这是教育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目的。

第二种是更为诙谐的说法,通过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归纳出:教育其实一种让个体提升判断、行动力的手段。通过教育从愚昧走向开化获得新知。

内化

实际展示:快速输出书评

文章末尾有链接

日常生活中收集灵感的例子

大家可能会认同日常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当然有一些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你说的挺有道理的,可是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啊”,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太枯燥无聊了?其实从我的实践来看完全可以以非常有趣的方式来进行。举例子来说,我现在在家里陪女儿(6岁)的时间并不多,每天下班回到家基本上要9:40,孩子也快要睡觉了,为了增强亲子关系我就想了一个活动:让女儿把当天所看到的、听到的、学习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整理好提给我,我集中进行解答,下面是我日常记录有的一些问题,你不妨看看:
2021-06-24
吞食能量什么意思?
美人鱼怎么来的?
西瓜籽种在地里面会长出西瓜,人吃了西瓜籽到肚子里面,肚子里为什么不会长出西瓜?
裙子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为什么女生穿裙子,男生不穿裙子?
金字塔上面没有字为什么会叫金字塔?
怎么样,你看这些问题是不是非常有趣,有些问题甚至称上的是异想天开,让我们大人瞠目结舌,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的小脑袋瓜子是怎么运转想到这些问题的。

如何理解知识的自然生长?

我在前面举北京大学的例子,就是我在漫游当中无意当中发现的,原来陈老师是朱老师的师妹,我当时记录笔记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功能就是双链笔记自动关联起来的。同一类的内容软件会帮我们自动聚合。

漫游功能是如何设置的?

在软件的自定义配置config.edn中添加如下内容,注意修改一下idea关键字

          {:title "🏄 文档漫游"
       :query [:find (pull ?b [*])
               :where
               [?p :page/name ?name]
               [?b :block/ref-pages ?p]
               [(contains? #{"idea" } ?name)]]
      :result-transform (fn [blocks]
                           (take 3 (shuffle (take 100 blocks))))}
         
         ]}

就可以实现如下效果

笔记软件真的很重要么?

有些人妄图通过好的笔记软件来升职加薪获得好结果。本质上和觉得买了几万块的相机就可以拍好照片;觉得换上更好的鞋子就可以跳的更高、跑的更远;觉得请了健身教练或者办了健身卡,就可以获得好身材是一个道理。

几点小建议

知识管理 的建议: 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上面这段话是群中一位朋友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十分精辟在此分享给大家。其实用软件记笔记这事和玩摄影类似,摄影圈有句话:摄影需要两个头(镜头+人头)要想拍出好照片,镜头后面的那个头更为重要。记笔记也是类似,有一个好用的笔记软件固然重要,软件背后的使用者才是根本。

直播中提到的工具集合

https://flomoapp.com/register2/?NzY2NzY 点击这个链接注册,Flomo会送你28天的vip体验(当然也会送我7天)如果你在这28天中感觉不错,不妨付费继续使用(即使不付费,它的基本功能也是可以继续免费使用的,只是那个丝滑的采集功能就不能用了)
官方社区 https://cn.logseq.com
软件下载地址(国内的速度比较快): https://lsr.minng.cn
如果你会科学上网的可以看这里 https://github.com/logseq/logseq/releases
刘顾问的个人网站,里面有不少知识管理、阅读书评、写作内容(PC上查看效果更佳) https://blog.19491949.xyz/wiki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