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的那些坑_错误对待卡片

在上一篇文章《 我的卡片笔记工作流_收藏处理环节 》我给大家分享了我对于flomo的定位与思考,同时也自我反思了一下我之前曾走过的弯路,今天这一篇文章是我更为深入的反思——我曾错误地对待卡片,希望这篇文章对你的卡片写作之路有所启发。(本篇文章中主要分享两个误区:①过度收集 ②未遵循原子化)
针对 flomo的使用误区 正是因为它太轻、太快、太方便了,所以导致我们在收集卡片的时候,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面对美食时暴饮暴食的习惯。因此我下定决心改掉这个毛病。
在卢曼的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不发达,因此他只能采取手工的方式编写及管理卡片,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是巨大的限制,可是正是由于这种限制迫使他更加节制,在收集卡片时他会深入去思考如下的问题:
1.有没有必要写这张卡片?
2.在我的卡片库中是否已经有了类似的卡片?
3.如果写这张卡片那么和原有卡片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
而如今由于技术的发达,各种“一键收藏”看起来让们的收集工作更轻松,但同时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另外一个误区——质量低下、卡片成灾。这种现象也是必要难度理论所极力反对的。

  • 必要难度理论又称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原理:近30年前提出之后历经了两代认知科学家、数十个认知科学实验室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认知科学中关于学习与记忆的主流理论。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Robert A.Bjork & Elizabeth Ligon Bjork))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也就是你越容易存储那么提取就会相对比较困难。反之,一个信息如果在存储时“摩擦力较大”即相对困难那么在后续的记忆提取时就会相对容易。

一种方式是:收集前先思考
另一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收了再说
下面用例子的方式向大家解释这两种区别,以做菜为例:
第一种方式:当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看到这个菜很新鲜,那个菜有特价,难以克制内心的冲动,于是买买买的行为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将这些通通带回了家并放到了冰箱里面存储。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对这些食材做进一步的处理,某一天当我们打开冰箱的时候发现这些食材过期甚至快要腐烂了。
第二种方式:当我们去菜市场采购食材的时候,心里面是大概有一个菜谱。比如今天中午有朋友要来,你要做一个大餐烤羊排,这个时候你就很清楚,你需要的是羊排而不是牛排。另外一种场景你在出发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菜谱,但是到了菜市场当你看到了鲫鱼很新鲜,你回想了一下家里冰箱里面还有几块豆腐做一个鲫鱼豆腐汤应该很不错,于是你下单了鲫鱼。

这两种思维方式最为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当我们在储备这些食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个“预思考”的过程,我们要做什么菜,这个食材有什么样的用处,这个食材与我已有的食材是啥关系,而不是说市场上一共有几百种食材,每一样我们觉得都不错,于是都要将他们采购到家里,所谓“笔记坟场”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我突然联想到了之前看过卢曼在接受采访的一个视频,他向大家介绍他是如何使用卡片的,当时他书桌有一个大大的卡片盒,里面堆满了卡片,他在写一个卡片前会先翻阅一下已有的卡片,当写完一张卡片后准备放入自己卡片盒的时候,他不断地翻找它应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中。其实这段记录就是上面那个例子的生动体现。
关于笔记的原子化,我之前其实是有一些思考和实践的(见这篇文章 笔记原子化的思考与实践 ),但是今天看来之前的思考仍然是太稚嫩了。今天之所以会输出这篇反思的文章,是因为我近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惯性:我很习惯于写长文,一旦动笔便洋洋洒洒地停不下来,我之前还挺为此感到自豪的,殊不知这是进入到了另外一个误区中。

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卡片的颗粒度?
玩过乐高的朋友会知道在乐高池中有几百上千个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不规则形状等,每一个微小的零部件其实是没有多少可用性的,这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灵感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金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最小颗粒度的组件拼成一定的组块,这些组块才是高价值的,供后续复用的。举例给大家说明。
我们用不少的小零件拼出了一个消防站,还有几名消防员以及几辆消防车,利用这些组件我们可以进一步拼出消防场景。如果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虚拟城市的游戏,张三负责医院、李四负责学校、王五将上面的消防组块拿过来,慢慢地一个城市的雏形就形成了。
高效输出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文章是由每一个单一的文字所组成的,但是更有效率的方式是我们提前积攒好足够的高质量段落,一篇文章只有几个不同的段落就可以快速组装完成。因此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写好每一个段落上。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