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们仨

在今天文章的一开头咱们先来猜一个人:

  • 从小体弱多病
  • 高考数学只考了15分,但被校长破格录取(清华大学)
  • 通晓畅多国语言:包括英、法、德语,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语等
  • 翻译了毛泽东文选英文版

这个大名人是谁呢?猜不出来,没关系再提示一个你肯定就知道了,他就是《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而我今天想聊的并不是钱锺书,而是跟他关系非常密切的一个人——他的妻子杨绛先生,对于杨绛先生了解的人可能并不多(包括我自己),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杨绛先生说的:

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这不在上个星期五我在部门的小图书馆中无意找到了她写的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并不厚(只有8万字),上周六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的雨,我只好呆在家里没有出去把这本薄薄的书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今天就借此机会给大家来分享一下。

1.生活化

这本书讲了非常多生活化的话题,在我们心目中那些名人政客好像没有缺点的“神”一样被人们供奉景仰,而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详细地描述他们的家庭生活,从她不会做饭到慢慢学做饭,从钱钟书先生的身体如何不好到钱钟书如何陪女儿玩耍都 一一记录。有一些生活的细节描写得非常详细,比如杨绛先生非常喜欢去探险(也就是四处闲逛),她甚至细细地记录了去北京动物园观看猴子、狮子、大象的场景,看动物们是怎么吃东西的,饲养员在喂东西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等等。可见,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人。

2.对于工作与生活的态度

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给我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
钱钟书对于学术非常较真,他在翻译《毛泽东文选》的时候特意地提出质疑,因为毛主席讲过一句话,说是孙悟空钻到了牛魔王的肚子里面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而钱钟书就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质疑道孙悟空并不是钻到了牛魔王的肚子里而是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要求改掉毛主席的这句话。在当年那个对毛主席绝对崇拜的年代里,这份坚持和认真足以让我们产生由衷地敬仰。

3.对待国、家的态度

郑振铎先生,吴晗同志都曾劝我们安心等待解放,共产党是重视知识分子的,但我们也明白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
我们如果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只是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的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4.为人处事的方式

可是我们和他的地位不同,身份不同,他可以不拿架子,我们却要知道自己的身份,他可以随便来,我们绝不能随便去,除非是接我们去,我们只能来而不往,我们受到庇护,心生感激,但是钟书所能报答的只不过是为他修润几个文字而已,钟书感到惭愧。

5.关于自学

杨绛先生通晓英、法两种语言,为了更准确的翻译堂吉诃德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她无师自通,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最终她翻译的版本被业界公认为最优秀的版本。(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

6.关于家庭教育

杨绛和钱钟书给我们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他们对于钱瑗的教育从小就是从阅读开始的,父母每天的业余时间就是泡在书堆里面,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孩子受到的影响可见一斑,我们经常听到书香世家,并不是说家里要有多大的书房、有多少的书架、书架上面有多少的图书,更为重要的是父母给孩子塑造一个怎样的形象(并且以身作则)。

维基百科上的这一段评价我摘抄如下:

虽身处动荡、功利、虚伪、仇恨的世纪百年,然先生自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从容,宠辱不惊的淡定,独善其身的安静,看透得失的通达。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