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小感

吴军博士的《见识》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时间所限仅在此记录一二:

关于亲子教育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要先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

少些选择,多些经营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加幸福与成功。
Think fewer,Do more

看待运气

如果一个人能反过来,想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于上天的安排,在厄运中泰然自若看清自己,或许更容易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在我接触到的成功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不过是交了好运而已,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努力,有了对运气的认同,人就会少一些怨气,就能更平和地做事,也就更接近成功。

做减法的智慧

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是并不清楚自己的时间都花到了哪里,虽然我们的收入比长辈多出很多,但钱总是不够花,很多年轻人反而要老人们补贴,我们总是在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为它们堆满了房间而更加心烦;我们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效率其实并没有提高,搞得我们难以拥有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我们和许许多多所谓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真心话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每天都在刷小视频刷消息,但是半个月后那些内容我们根本记不住,也没有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透露了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的恐惧,我之前写过一篇FOMO的文章就是受过这个观点的启发。

关于阅读(读有用还是无用的书)

当下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市面上的书很多,很多人会纠结于读什么书,甚至期望一本书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一本好书如果引起人的共鸣,确实在这方面对人有巨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去找一本书阅读,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很多励志的书籍、快消费的书籍便是如此,他们的书名标题和内容简介,让人乘兴而来让人以为读完之后就能够脱胎换骨,但是最后,读者们通常会发现里面都是些绝对正确又绝对无用的大道理,不免扫兴而去。

阅读的境界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前一阵我在修订《大学之路》第二版的内容,读到牛津大学的历史,里面介绍了牛津大学圣埃德蒙(13世纪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一句话:“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翻译成中文也许应该是“终身学习,向死而生"。这句话算是对阅读的另一种诠释吧。

职场智慧

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上面的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想想我们每天有多少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伪工作上。

谷歌为什么与普通的企业不一样?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间,为什么佩奇把已经成熟的业务交给皮柴负责,而他自己却挑了那些难做的新业务?这恰恰是佩奇聪明的地方,也是将谷歌业务拆分的第一个考虑。我们知道,通常一个公司的创始人为了尝试新业务,会找一个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开展,这和谷歌的做法正好相反。但是,佩奇深知公司基因决定论的影响力,如果他自己坚守现有业务,让新人尝试新业务,那么那些新业务最后一定发展成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个人电脑部门或者微软的在线部门,在行业中没有竞争力。为了避免重复IBM和微软失败的老路,佩奇才把已经成熟的果实交给他人看管,自己负责起最需要支持、最需要资源的新业务。
领导者的境界决定了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谷歌商业模式的本质还有一个要点是,有用的内容并不需要是自己的。我在《智能时代》中讲,在未来的智能社会,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谷歌和脸谱网这样的公司并不拥有什么内容,但是它们有对用户的连接;爱彼迎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它却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屋租赁公司;优步和滴滴不拥有汽车,却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懂得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世界上是否还有在本质上类似谷歌这种商业模式,但在表面看又完全不同的公司呢?其实很容易找到。比如阿里巴巴,它所销售的商品都不是它自己的,它的作用只是把商品信息送达用户。另外,“罗辑思维"也很相似,就是将有用的内容(它称之为知识)送达读者。理解谷歌商业模式的精髓,并不需要照猫画虎;相反,那些将垃圾强制推送给用户的公司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拥有而不自知,其实我们是没有意识到连接的价值,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也是类似,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可以调动周边多少的资源。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