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method

如何改变自己的僵化思维?

关于这个问题吴军老师给了以下的三个建议:

  • 凡事从相反的角度再想一次
  • 要和比自己好的人在一起
  • 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地尝试一些新东西。

从吴军老师身边几个哈佛毕业生经历引发的思考:

  1.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长期坚持把它们做好很重要
  2. 进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单位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度过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所学校走出来的人差别很大的原因
  3. 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技能,还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好的大学能培养学生的情商。

个人思考:

  1. 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有没有深入的思考过?

关于东西方大学教育的不同

我们通常的想法是:大学应该是这样的,你考试成绩好我先让你进来,然后,传授你们谋生的手段,当然也要通过考试把你们分出三六九等,至于教给你们的谋生手段管不管用,负责的老师会思考这个问题,不负责的老师甚至对此不过脑子,至于还有哪些在社会上混的知识技能没有传授,就看你们将来在工作当中的悟性了。然而哈佛就不同,没有潜力的人不要进来,即便你在中学成绩再好,进来以后这里就是小社会,你能从这里学到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当然什么是立足社会的根本,人家的认识和看法不同,亚裔依然认为是一技之长,最后就变成一个好的做事人员,很多美国人认定是各种各样的才能,最后就成了精英。也许你会认为这并不公平,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并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哈佛也不是为公平世界培养精英,而是为现实世界培养精英。

关于格局

简单来说,前者的格局大后的格局太小,前者以改变世界为目的,后者以赚小钱、小富即安为目的,世界上格局大的人少,因此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事情一旦做成利益就很大,而天天琢磨着赚小钱的人多,因此在高频交易方面,这个点子你想到了他也能想到。如果油水较多就会有新的从业人员加入把利润摊薄,但是像谷歌的搜索、苹果的手机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出来的。因此格局的大小决定了成就的起点。
人在选择做什么事情不做什么事情方面要尽可能往最好的目标努力,境界一定要高。所谓境界可以理解为目光到底能看多远。

深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问我当初为什么要离开生意场回到学校读书,因为我经过复盘发现中国iT产业发展很快机会有很多,但是很多事情不会做因此失去机会。要改变那种状况,就是要进一步的系统学习。至于我当初为什么要出国,因为我发现环境局限了我的发展。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行动的重要性,知道该做什么而不去做,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反而自己会纠结后悔。但是一旦行动了就不要后悔,不要指望一次改变就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长期坚持去改进,最终会有很大概率变得更好。

吴军对小米现象的解读

小米掌握了工业革命的范式,那就是原有产业加大数据等于新产业,小米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制造型企业。他卖手机并非满足于挣硬件的利润而是在于获得用户,这一点它和格力的思路完全不同。小米是通过对用户的经营,从每一个用户身上获得长期的收益,这样原来单纯靠挣微薄利润的手机产业在小米手里就成为了一个聚集用户、长期赚取用户价值的新产业。

其次,小米认识到在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数据,这一点它比国内所有的手机厂商做的都好。靠着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小米才做到了在智能家居方面让用户感觉很贴心,逐渐的小米从一家手机制造公司变成了IoT厂商。相比之下格力则是一家捧着金饭碗在要饭的企业。格力其实通过空调、冰箱等入口占领了世界上很多家庭的IT入口,这其实是比黄金更为宝贵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它原本可以比小米更快速的进入到IoT市场,但是很遗憾的是它无视这些资源的重要性,白白丧失了很多机会,而把关注点放在了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上。

上述案例讲的非常精彩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格局的不同,眼光的不同,针对同一件事务我们是只看到了当前,还是能看到其他人所看不到的地方决定了大家将来所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核心技术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不要以为自己有了核心技术就有了核心竞争力,别人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想考清华数学成绩固然重要,这就相当于核心技术,但是数学考满分也未必能上清华,相反数学成绩平平,奥运会得了冠军照样能上清华,后者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让他非要和学霸拼数学,那便是走错了路。

今天那种凡事都由自己来做,想把所有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在信息时代之后就完全是要不得了,这种自己想要控制一切万事不求人的想法,是农耕文明的想法,今天十分要不得。因为你即使做一个芯片通常也是二三流的,做了一个操作系统恐怕都不入流,对于小米这样的创新公司,重要的是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连芯片都自己做,苹果公司过去自己设计计算芯片,苹果机的市场占有率最后连5%都不到,今天苹果使用英特尔的芯片,反而获得了10%的市场。

在国内,很多人对德国货有好感,其实高品质的德国货背后很多关键技术并不掌握在德国人手里。比如德国的汽车很出名,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很多德国汽车(包括保时捷和宝马)的变速箱是两家日本公司生产的。德国的徕卡相机和瑞典的哈苏相机很有名,但是最重要的感光元器件却是索尼生产的。按照今天一些人的观点,这样还了得岂不是被日本企业卡了脖子?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德国人为此发愁,实际上保时捷和宝马等公司把整车做好就可以了,徕卡和哈苏把相机做好就行了,大家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产品做成一流,而不是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一堆自己制造的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部件。

鲁迅先生在百年前就呼吁“拿来主义”可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还对此有误区,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见多数人思考程度之低,其实吴军老师在这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我们是否将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到了极致(如世界第一),而这些是可以拿来同其他人进行资源交换的。只有我们具备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不会轻易被人卡了脖子。

讲回到个人,什么是这个时代我们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看到这个时代有什么热门,自己就要挤进去搞,而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的利用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做所有的东西。

思维方式差异
一些刚到美国的中国人喜欢算细帐,酒吧的一杯酒价钱是自己到零售店去买酒价格的五倍,为什么大家还要去酒吧?其实去那里不是为了品味酒精,而是让大家放开以后打开心里的一扇窗,很多习惯抓紧时间读书学习的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是与周围的人适当的进行这种不设防的沟通,对做事很有必要。但是亚洲人到了欧美国家有一点也要非常注意,即便在酒桌上大家关系非常近也不等于对方认可了你的提议,要想进入到实质阶段还得靠双方在清醒的时候明确认可。

如何看待我们遇到的困难
凡是有困难才有机会,没有困难就没有机会。如果空气中各处的温度都是一样的最好的装置也无法获取能量,如果有高度差异就能够做功,如果都是一般高就没有势能了,一边高一边低就能够发电。类似的如果都是大众信息,就没有帮助别人从中撮合的机会,而大家无法将共有信息变成大众信息的时候,才让一些人有了很多的机会,世界上永远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是我们要学习把握的机会。比如说,将共有信息变成大众信息的困难是由人性的弱点导致的,这一点是不变的,因此用它来挣钱是可以挣大钱的,这就如同空气中的温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才有了风才能利用风力发电,大地上的水总是有高有低,才有激流才能利用水能发电。在很多的时候,困难是一件好事,对它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给一些人机会,也淘汰掉了大部分人。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