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的生产技术_书评

基本信息

这是一本很老的书(原书是1969年出版的),到目前已经超过50年了,我之所以会关注到此书是因为前一段我读了 《卡片笔记写作法》 ,顺藤摸瓜地找到了与之相关的这一本,花了2-3小时读完本书后还是很有感触的,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是douban上的书籍简介:

在日本的学校里,老师灌输过多,学生不懂积极主动学习;学校不教学生获取知识、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者源于技术欠缺的研究能力低下,没有系统的整理资料的方法,研究者对于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基础技术视而不见。这些话题和从事智识生产活动的人有很大的关系。本书旨在引起普遍性智识生产技术的研究。 学校虽然给学生灌输了不少知识,但并没有教给他们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作者从自己长期摸索的经验和与同仁的共同讨论中确信,学生和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低下,是因为在记笔记、卡片的利用、稿件的写作等基本技术方面所接受的训练不够。为了进行创造性的智识生产,作者尝试就其实践性技术提出方案。

评价之:价值一般的内容

首先来吐槽一下这本书中对我们没有太大帮助的内容(因此我个人建议无需花太多时间来读此书,2-3小时便足够了)。因为这本书毕竟是50年前写的,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发达,所以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在今天有些显得过时的内容。比如书中花了不少篇幅来讲解,如何选择纸张,如何裁切卡片,如何进行剪贴整理等等,书中还提到了如何用打字机、如何来进行写信、写日记等等……
上述这些内容我在阅读的时候快速跳过了(因为我觉得对我个人帮助意义不大,如果你觉得有用不妨读一读),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内容外,本书对于我们有更大借鉴意义的就是下面的这些内容(下面划重点喽)。

评价之:高价值的内容

作者认为当时日本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老师教给了学生具体的知识,而没有教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传统术语中所说的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 ,因此作者认为很有必要专门研究并普及下智识的生产技术,这里先对“智识的生产技术”进行一下解释:
所谓智识的生产技术指的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是将现有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得出新的知识的过程。
这本书一定要和《卡片笔记写作法》结合在一起读,这样我们会对卡片存在的意义、使用卡片的注意事项等这些关键问题会有更加透彻的理解,比如,我们平常会有一些误区:

①我们之所以记笔记——是因为我们记不住啊, 记笔记是为了记忆
而作者却认为,记笔记是为了忘记—— 用卡片的形式记笔记其实就是构建第二大脑——外脑的过程,我们将需要记录的内容存储在外在介质上,这样大脑才能够发挥它更为擅长的地方——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记忆。
②我们记了笔记—— 然后就以为完事大吉了 ,而作者提醒我们:
卡片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在它上面记的一些内容,而后保存起来就万事大吉,一定要反反复复的翻阅卡片才是至关重要的。
③我们以为卡片是一张张零散分布的,作者告诫我们:
单一的卡片是没有太多的价值的,卡片真正的威力在于我们将这些碎片进行整合之后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1+1大于2,卡片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④单一的卡片如何形成最后的文章?
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在于这一段文字,他将具体该怎么样利用卡片讲解的非常明白,尤其是在卡片组合形成最终文章的阶段,对于我们有非常强烈的指导意义。 概括一下:先构思出相关的主题,然后将自己卡片盒当中与之相关的卡片翻找出来,按照构思的主线将这些珍珠穿成珍贵的项链。
另外作者还分享一个两步阅读法,我觉得对我挺受用的,具体是: 第一遍略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进行划线标注等动作。第二遍精读,在第一遍基础上重点关注之前划线标注的内容上(思考当初为什么会进行标识,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重点是将这些有感想的内容写到自己的读书笔记当中。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苦口婆心地给我们强调实践的过程: 有一句话叫做: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就是对这一种现象非常经典的概括,对于这个方法我进行过了不少的反思和实践,因此对于作者这个观点双手赞同。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