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5:为什么你没有好工作?

说明:周末阅读分享时间,下文分享的是我在2009年8月读的一本书《为什么你没有好工作》,推荐给那些对职业发展感兴趣的同鞋们。
备注:粗体是个人体会,正常字体是书中原文。

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会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看起来都有利有弊,实在是难以抉择。常常有人问我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如果选择上差不多,关键的不是如何选,而是选了以后怎么做。我们选到一个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的概率很小,想要靠选择正确一步登天的,不如去买彩票。一次选择改变不了什么,大多数选择本身没有太大差距。比选择更重要的,是选择之后。

这一段文字给我带来的冲击还是蛮大的,在上一篇文章当中也给大家有过分享,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社会“关于选择”有两大误区,第一关于选择的数量,目前而往往是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在如何进行所谓最优抉择的过程当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二个误区,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我们把太多的焦点和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去做选择本身,而忽略了在选择之后的行动,而恰恰是后者对我们行为和结果的影响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最清楚,别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人常常被别人的意见所影响,亲戚的意见,朋友的意见,同事的意见……问题是,你究竟要过谁的一生?人的一生不是父母一生的续集,也不是儿女一生的前传,更不是朋友一生的外篇,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别人无法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自己做的决定,至少到最后,自己没什么可后悔。对于大多数正常智力的人来说,所做的决定没有大的对错,无论怎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尝试的。比如你没有考上自己想上的那个学校,没有加入现在这个行业,这辈子就会过得很差?就会很失败?不见得。

你或许应该以此来衡量你的工作究竟好不好,而不是拿公司的大小、规模、外企还是国企,是不是有名,是不是上市公司,是不是朝阳产业来衡量。小公司,未必不是好公司,赚钱多的工作,也未必是好工作。你还是要先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搞不清楚这一点,你就永远也不会找到好工作,因为你永远只看到你得不到的东西,你得到的,都是你不想要的。

看到上面这些文字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下面的段子,你身边的哪些人是最有哲学深度的?答案是小区的保安,因为他们每天都关注哲学上的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其实这三个问题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因为如果对这三个问题没有基本的思考的话,我们的幸福感很难得到提升。

要让自己在职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要让自己工作得快乐,如果一份工作让你觉得不快乐,甚至很受罪,那么你很难坚持到终点,即使你坚持到了,这苦行僧一样的人生有意思吗?

关于作者上面这一段文字我觉得有必要完善一下,心理上的不舒服、受罪难受我觉得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心里清楚的知道这种状态不是你想要的,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心理负面感受。而第二个类型就是我们常说的“非心理舒适区”的概念,虽然你也是感觉到很累甚至是受罪,但是你清楚地知道你现在正处于一个逆境爬坡的过程当中,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阶段。

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以几十年的眼光来看,总会有顺风的时候也会有逆风的时候。想在这样的过程中胜出,能力不是最主要的,再有能力的人自暴自弃的时候也是废物,环境和运气也不是最主要的,长久来看大家的环境和运气都差不多,控制情绪保持一个冷静平稳的心态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不要把眼光盯在外界环境,而是要常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从这个角度上说,阿甘,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关注自己的内心在这里再次的被提到,在这里我要提到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我后续也会分享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我们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想,等我做了经理就好了,没想到做了经理却更不快乐,我们想等我们做了副总就好了,做了副总加倍不快乐,我们想做了老板就好了,结果发现,还是不快乐。一个月挣3000块的时候想一个月挣6000那多爽啊,挣了6000发现没啥感觉,挣12000大概会好些,挣12000的时候好像也没比挣3000的时候更开心。根据统计,加薪给人带来的快感只能持续1周时间。刚刚出数码相机的时候,觉得400万像素吓死人了,后来800万像素也很普通了,再后来没1000万像素都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拿出来……只有不断攀升的数字,和越来越强烈的物质刺激才能暂时抚平我们的饥渴。就像网络游戏打怪一样,不断升级,不断更换装备似乎变成了生活本身,却发现即使升到了顶级,也没有更加快乐。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有一个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你在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里面提到如何提高幸福感,无论乎就两种办法,第一个方法增大分子——提升我们的效用,比如说职位的提升,挣更多的钱等等。第二个方法减小分母——降低我们的欲望。将第一种方法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我们社会所极力推崇的那句口号——“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将第二种方法用到极致的便是我们几千年来不断延续的宗教教义。例如佛教认为的恶之根源(贪嗔痴),于是宗教给信徒们宣扬的就是如何减少自己的欲望从而得到个人境界的提升

如果,每天你都很烦躁,很愤怒,很苦恼,很疲惫,你觉得你能做好工作吗?你知道你应该学习,你也说你想学习,可你心里却学不进去,你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不同的意见你都急于反驳,看不惯的事情急于讽刺谩骂。你知道你应该积极正面,你嘴巴里也这么说,可是每天你就忍不住打击自己打击别人。或许,是你的心态已经扭曲了,不解掉你的心魔,什么都不能使你快乐起来。剥掉了贪心与虚荣,我们就能比较冷静地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究竟在为什么事情不开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