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7:断舍离

这本书是上个月我读过的,书中有一些观点对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在此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分享给大家:

知日:“断”“舍”“离”分别是什么意思,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山下:“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的行动。 “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堵塞的行动。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即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实现通畅的新陈代谢的状态。 不只是家中物品,包括食物、信息、人际关系、思考方式、价值观等等的各个方面也都需要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所以“断舍离”不仅仅是物品的整理术。

在原文中作者画了一个插图来解释上面的这段话,如果把我们的生活状态比作是一个水库的话,那么断舍离的要义就在于从上游的入口当中严格控制并有所取舍;加大出口的宽度,尽可能地筛选出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并丢弃;而离——就在于睡裤内部的不断过滤和提炼,通过几种方式的有效结合最终达到沉淀下来的都是自己所需要的精华。

也如同我们常听到的:“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所以某物若能让你无法断舍对它的依赖,又能够让你对它心动不已,便是让该物品留下的坚强理由了。

舍不得丢是一种状况,还有另一种舍不得的状况是“舍不得用”。许多好东西因为舍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里面不见天日。山下英子认为,有好东西舍不得用而把它收起来,还勉强自己去用比较差的,这样的话品位永远都无法提升,也影响别人看待你的态度。明明有好的东西,却容许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对物品和赠送礼物的人的心意,其实都是一种浪费与亏待。

其实上面所说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司空见惯,我觉得这一点和一个人的家庭收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长辈的消费观念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我的童年几乎就是在“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这种境况下度过,如果家里有一些好的东西(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长辈们都会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我现在仍清楚记得每次去姥姥家,她老人家都会从柜子里拿出姨妈或舅舅送来的“好吃的”——这些东西甚至在柜子里放了一年多都舍不得吃,而拿出来给晚辈们分享的时候早已经坏掉了。无论别人说过多少次,外公外婆依然保持着——舍不得的这种心态。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要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了。“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那只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这种情况就让我想到:“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以此为契机,我发现了那个一到季节更替就觉得没衣服穿的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到底有多少丢在衣柜里永远不会再穿的衣服

此外,我们在面对打折商品这件事上也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比如说,你想买件1万日元左右的衬衫,可在差不多价格衬衫旁边有一件原价10日元左右的西装正在打五折,便宜了5万日元。可就算是便宜了5万日元,你也得花上5万日元。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根本顾不了那么多,完全看不见自己要花多少钱,眼里全都是打的折扣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会被折扣比例蒙蔽,看不清“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几乎就不怎么穿,一直搁在衣柜里。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周围可谓司空见惯,关于折扣的运用应该是商家最善长的小把戏之一(当然也可以说他们非常精通消费者心理),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就很容易走进商家所布置的陷阱。在这里我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办法,在你开始购物之前把你真正所需要的商品及预算写下来(如写到一张纸上或者任何你视力所及之处:如手机备忘录也可),当你开始购物的时候,无论你遇到多少选择随时都要与自己设定的标准进行对比,要随时告诉自己的大脑——我需要执行我之前的决定。

接下来的就是关键部分了。断舍离认为,只要能除掉那些破烂儿、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通过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运势就能有所提升。从我的切实感受来说,房间里的东西有八成都被破烂儿和垃圾,也就是被“干巴巴的火腿”和“坏掉的火腿”给占了。这其中,几乎有一半都是相当于“坏掉的火腿”的垃圾。

比如说,便利店里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是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就会是我不用——“我才不愿意用那种东西呢!”尽管如此,这种一次性筷子还是不知不觉地就填满了你的整个抽屉,只是因为能用就难以丢掉,因为丢掉会很可惜。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不是吗? 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还是拿眼镜和筷子的例子来说,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作者的这个观点非常新颖,在进行这种思想转变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主角而不是物品.

换言之,「顺利丢掉东西的基本顺序」如下:一开始是衣服,其次是书籍、文件、小东西,然后最后才是纪念品,这是最佳顺序。这是我针对丢弃的难度,再加上后续收纳难易度一并考量后,所得出的结论。 只要按照这个顺序整理,每个人自然而然就能磨练出心动或不心动的感觉。 只要改变丢东西的顺序,判断留下或丢掉的速度就会变快很多,你不觉得很値得一试吗?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发现作者的这个观点其实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八二原则是一致的,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主次分明、抓重点。就像整理这件事情,往往每个人多余的衣服无论从体积上还是数量上都是主要矛盾,因此作者强调一定从它入手。

一旦开始做,就知道你是否真的兴奋、感兴趣或只是过渡期。 如果没有结果,你就像以前一样继续工作。除了花些时间, 这不会有风险或损失,这没什么大不的。 当你实在渴望你的理想时,腾出时间,别管你别的责任。而真相是大多数人没那么渴望。然后拿时间借口来掩盖自己的内心。别给自己理由开脱。你的全部职责就是实现梦想。 此外,完美的时机从未有。你总会太年轻,太忙,太穷等等。若你一直为遇到一个完美时机而发愁,它们绝对不会到来。

作者上面的这个观点我也是非常赞同,生活当中绝大部分的普通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成功者的往往都是极少数人的原因),因为那些人不光说,更重要的是做了,而且是做成了。我记得上个月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和一些朋友聊天时提到过这本书,其中有一些朋友说道,这本书太鸡汤了(言之无物),而在我看来,通过实践作者的一些方法,我的生活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改变。同样的书籍同样的文字,仅仅不同的是阅读之后的不同行动,在此与君共勉。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