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11:《精进》

周末阅读时间,如下是前一段读的《精进》与大家分享一下: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
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提升自我的方法: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更大的可能,这便是精进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

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的、游戏的态度去度过自己的人生。谁说我们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这一路走来我们曾经有过的很多优秀品质在不自觉中被我们丢弃掉了,就像上面提到的“郑重”的态度。

另一方面,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中制订时间计划的方法并不可靠。我们通常制订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而正是这样的低估,逼迫我们快马加鞭,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也是耗费时间的……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觉得还是很震撼的,在我们以前所读过的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中,很多作者的观点无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其实不知不觉间我们陷入到了这种细节里面),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反思一下,发生这种问题的背景和原因。正像作者所提到的这个液态社会的概念一样,正因为目前社会节奏的加快,不确定性的增加直接导致了我们这种现象的产生(焦虑也是随之而来)。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作者这个观点已经说得非常通俗易懂了,对我个人来讲也确实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就像我现在运营个人公众号这件事情,有多少人知道我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晚上10点半以后的时间进行写作,每次写完文章都要将近12点钟了。对于这一段闲暇的时间有多少人是在玩手机或者上网当中度过(我承认之前我也和你一样),而我却选择静静的在个人思考与写作中度过,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之后,我发现目前的方式给我带来的满足感更为强烈,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了这条相对孤独的道路,哪怕一路孤独前行但只有当事者才能深刻的去体会的这其中的差别所在。

同样地,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那么不妨提起笔来,自己尝试创作,借用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劝告就是:“开始写吧,年轻人!”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作品,那么你就不妨写几篇影评,通过写作影评的过程来收获对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径,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不多说了,类似观点已经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讲过了——行胜于言!

关于选择的再思考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采铜老师在隐含假设这一部分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原文。当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这种思维模式(或者说思维误区),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非常的常见,我们不自觉的会运用隐含假设的原理,它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世界里面。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而只有当你开始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才是你能够进步的开始。

大脑科学

可现实就是这样,虽然不论从心理学还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这种需要任务切换的“多线程”的感觉很糟,效率很低,但我们往往没有选择:一个任务做到一半被打断,然后去做另一个任务,然后又被打断,又去做另一个……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如果你是在非常投入和忘我的思考时被打断,那么你的“损失”和懊恼就会非常大;相反,如果你只是在做抄写一篇文档这种不动脑子的活,那么即便是频繁的中断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能选择好合适的中断点,中断就并不可怕,切换的损失也可以降到最低,如果说多任务工作有什么技巧的话,那么就是“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

关于这一部分,在之前读过的几部心理学与大脑科学的书籍当中都有论述,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暗时间》以及采铜老师的这本《精进》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阅读原文吧。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