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DO读书

刻意练习” 的要点有五点: 1. 迈出 “舒适区”,只在 “学习区” 学习。但注意步子别迈太大,进入 “恐怖区” 就扯到蛋了。 2. 把训练的内容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别进行针对性练习。 3. 这些针对性的小块练习,要大量重复地进行。 4. 练习时,随时、即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曾经有两位心理学家事无巨细地观察 John Wooden(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篮球教练)的训练课,并记录他在教练过程中传达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共 2326 条。其中,表扬只占据了 6.9%,而表示不满占了 6.6%,即所谓的评价,只占了 13.5 % 。而高达 75% 的指令是纯粹的信息,即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演示正确的做法和表现错误的做法)。

为了确保你在重要的方面拥有足够的意志力去完成任务,你需要保证在其他方面尽可能少地消耗你的意志力。奥巴马、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人之所以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就是避免因为这些小事而浪费自己的意志力,以至于在真正需要进行重大决策时发生“决定疲劳”。

失意的人讲话最爱以“如果当初……”开头,好像如果他们把错误都归咎于选择,就可以不用对自己失败的人生负责。事实上,当初的选择并不能为你今日的不幸背锅,你不是做决定的那一步走坏了,而是这以后的人生都没有走好。

当一个人憧憬B面时,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没能过好自己的A面。然而过不好A面的人,就算给他吃了再多的后悔药,换成B面也一样不会过好。 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一个选择是不是错,要隔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光阴去回望,去复盘。其实回望的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选择,而是你为了这个选择做过些什么。

遗憾的背后,不是错过的一面更精彩,而是已有的那一面你从未全力以赴。

很多时候,苟且者瞧不上奋斗者的忙碌奔波;很多时候,奋斗者不理解苟且者的蝇营狗苟。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成功的团队? 关于这个问题,NYTimes 在早些时候已经对 Google 的研究结果做了详细报道(这个故事略长,本文不作延伸,只展示结论部分)。 初看这个问题,你的直觉可能是:这与成员组成有关吧。比如,团队里工程师与非工程师的比例;或是,中高层领导与年轻人的比例?但是 Google 在检查这一项的相关性时并未得到肯定的结论。
在这个代号为“Aristotle”的项目中,研究者们调查了 Google 全球的 180 个团队,走访 200 多次,采集了大量数据,然后发现,成员们的人格类型 / 专业技能 / 个人背景对团队的总体表现没有显著影响。 也就是说,“TA们是谁”这个因子看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研究还发现,在某个项目上取得成功的团队往往在其他项目上也更容易成功。相反,在某个项目上失败的团队则很可能成为彻底的 loser。 一个成功的团队到底靠什么胜出? 答案是,团队的规范(team norms),即成员对于整个团队该如何表现、如何运转&协作所达成的共识,这比成员组成更为重要。
《在一个团队中,是聪明人重要,还是规范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我从阴影处来,往光亮处走,所以生命的底色,一直充满着希望。 蔡崇达说过一句话,“理解是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因为你既经历过好,也见识过坏,所以才更慈悲,也更宽容。

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好并不难,难的是做好不感兴趣的事。后者意味着排除感性因素,意味着更多的理性和结果导向,这是职场中更重要的素质,因为比起一个挑食的孩子,不挑食的孩子更好养活,更加皮实,也更让人省心。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