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3_书评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同时在读好几本书,如《 注定一战_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效率脑科学》《精进3》等,由于这一段时间以来工作和学习上比较忙碌,所以没有来得及及时的总结输出书评,刚好今天是休息日,所以就利用一些时间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精进3》这本书。
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在百度百科是如此介绍他的:

采铜就是众多“大神”中的一位。他是知乎第41161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115293次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他的较真与理想主义赢得了无数人点赞。

采铜之前出版过《精进 :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2 : 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这是精进系列的第三部《精进3 : 找到你的潜在生态位》,采铜是一名心理学博士,说起来我还和他是曾经的同事关系(现在他已经离开菊厂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书我都仔细读过也输出过相应的书评(在公众号历史文章中),由于前两部写的都很不错,所以当我得知第三部出版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下了单(如果你是微信读书的用户也可以在微信读书中找到这本书,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虚拟书币就可以了),在全书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仍然保持了如同前两部一贯的高水准。
因为采铜是心理学博士,心理学是他的专业领域,所以在这书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他通过心理学专业视角来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背后都有相应的心理学原理进行支撑和解释。而我本人恰巧对心理学又特别感兴趣,所以读他的书就会有一种心灵相通,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个时髦的问题:内卷
采铜在《精进3》中提到“内卷是一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是价值消耗大于价值创造的竞争”,之所以会产生内卷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评价标准的同质化”。网络上有个段子:一个人努力,会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会提高分数线。
在如何反内卷这个话题上网上有一个段子,中国古代先贤早就给我们提出了答案,那就是读书。因为“读书破万卷”,这固然只是段子和笑谈,其实人们在面对内卷现象时无外乎两种方案,这也是根植于我们智人祖先基因中的“要么打”、“要么逃”。
要么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躺平”,放弃
要么打:就是直面内卷,同内卷现象斗争
采铜在《 精进3 》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既然内卷的本质是同质化,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差异化的道路,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就可以突出内卷的重围。
书的前半部分花了比较大篇幅来介绍动机: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外在动机(或外在激励)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而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的驱动力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部的奖励或要求。就像孩子喜欢玩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家长对他们的奖励结果。外在动机会使人趋同化,而内在动机能促成人的多样化。 兴趣的重要性也是对外在动机的生动阐释。
如果一件事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不需要外在驱使地做,那么距离成事也就不远了。因为兴趣是个体由内而外的强大动力,也是对执行力最有力的保障。兴趣是我们前进过程中的重大动力,我在网上看到这段一段话:你有多热爱,就有多努力。你有多发自肺腑地想做,就有多锲而不舍的执着。你有多少忐忑怀疑,就有多少退却的理由。你有多少迟疑犹豫,就有多少放弃的借口。
外在动机会损害内在动机,在《 精进3 》中作者采铜举了妈妈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如果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买玩具这个例子,从表面上看可以刺激到孩子去努力学习,可是另一方面孩子会获得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将“好好学习”与“妈妈的奖励”挂上勾,把这两者当成一种平等交易,如果孩子不想努力学习,大不了就安慰自己“那个玩具没什么好玩的,我不要就是了”,这可能会带来厌学情绪从而背离了妈妈的初衷。
相对于外在动机来说内在动机的效力更为持久,但外在动机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外在动机的例子比比皆是。当我们在求学时金榜题名是外在动机,当我们身处职场时升职加薪是外在动机,可以说外在动机在推动我们前进方面就是那根诱人的胡萝卜,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无对错高下之分,只是驱动人前进的模式和机理不同而已,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外在动机适合于短平快的行动,而内在动机适合长期性、更有挑战性的行动(因为它更为持久)。
采铜在书中举了一个小故事让我反复回味:
在《 精进3 》中采铜分享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僧人得道了。有个小和尚问他:“师父,你得道之前在做什么?”
师父说:“做饭、挑水、砍柴。”
小和尚又问:“那得道之后呢?”
师父说:“做饭、挑水、砍柴。”
小和尚说:“两者差别在哪里?”
师父说:“以前我是做饭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就是做饭的时候做饭,挑水的时候挑水,砍柴的时候砍柴。”
这个故事虽短但字字如针一样扎在了我的身上,我近一两年中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这种“做饭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的状态中让我不堪重负,工作上有领导交待的重要任务,身旁有同事不断的各种信息传达与请求,学习上还有一个接一个的作业,家庭生活中也发生了不少的变故,再加上疫情、隔离让我处于漩涡中不能自拔,我清醒地意识到了现状可是却无力去改变。
比如,这几年我几乎没有做过家务,都是靠妻子在操劳。晚上我也很少回家吃晚饭,在公司加班后坐班车回到家已经9点40,回到家看到妻子要么在辅导孩子作业,要么把孩子照顾好之后在床上给她讲故事哄她入睡,而厨房中一堆的碗碟还堆在洗碗池中待洗。我忙碌了一天心情也好不到哪去,想给妻子帮点小忙于是急匆匆去洗碗,我胡乱地冲洗以便尽快了事,在洗碗的时候还想着“一会我还得把工作上的事再梳理下”“我最近看的那本书真不错,我得赶紧把笔记和书评写了,要不又没有时间了”“我今天的编程学习还没进行,正则才刚刚学了一半,要不又要中断了”“前几天攒了一堆的笔记还没来得及清理”……
几分钟后妻子来检查发现盘子也没有洗干净,豆浆机还落在了角落没收拾,她气不打一处来,自然要怪我“态度不端正”,而我也怒火中烧“我辛辛苦苦在公司干了一天活,我本来就不想做洗碗这破事的,我之所以做就是想替你分担,你不但不鼓励还数落我……”家庭气氛可想而知。
而当我读到了上面那则小故事之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要么我决定不洗碗就提前给妻子讲清楚“我今天晚上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要写,所以不想洗碗了,要辛苦你一下”,要么我就把番茄钟定好一个固定足够的时间(如15分钟)放在旁边,在这时间内就只做洗碗这事,完全不想接下来要写文章的事,我故意要将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我甚至感受到了水流在指间流动的速度,我总结优化了洗碗的流程……
在书的后半部分采铜还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如何有效学习、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内容,比如说他提到了关于长期主义的话题,在学习方法上如何处理广度与深度的问题上,他提出广度优先搜索与渐进式内容,这些看起来貌似高深其实里面的建议相当贴地气。
总之,如果你对学习、思维、认知这方面感兴趣,我推荐你看一下这本书,希望我上面的这些文字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