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背景:前一阵子读了几本书,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整理笔记,刚好利用春节的时间把这一段的阅读梳理一下,今天是第二篇与思维常识相关的《万万没想到》,作者的文章在得到APP中我听到过几篇,对于他的文章感兴趣于是买来这本书来读了一下。

备注:正常字体是书中原文,我的个人感受放在了引用缩进中。

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之前在阅读的时候看过一个说法“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律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在影响着我们大大小小的决定,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比如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使用一个叫做多变量测试(multivariate testing,也叫A/B testing)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首页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这个实验算是对标题党原理的生动解释了,另外这个现象也让我联想到了《乌合之众》的原理,那就是所谓的舆论(大多数人的)终究会被少数人左右。

埃·默里大学教授韦斯顿(Drew Westen)发现,对于那些已经强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其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会显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被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

你以为你是理性的——那只是你“自以为是”而已,可惜你的大脑出卖了你,关于大脑科学后续再给大家分享另外的书籍。

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有鉴于此,约翰逊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

也许是受这个观点的影响,那个几乎流行于所有智能手机的APP——XX头条,我并没有安装,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不想在新闻类事务上耗费过多的时间(话说去年、前年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和我们今天有几毛钱关系?)另一方面我也担心在大数据的今天我会陷入到自己给自己挖的“回音室”中。

他们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杏仁核(amygdala),兴奋了。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朝三暮四的心理学手段对他们没用。这样的聪明人,不会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

不要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这是我读了文章之后一个强烈的体会,后续准备单独分享这一方面的心得体会。

偶然的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深究。现代概率论的奠基者之一雅各布·伯努利,甚至认为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基于一个人的成就去赞美他。用成绩评估一个人的能力,来决定是否让他入学、是否给他升职加薪,是现代社会的普遍做法,对此人人都服气,童叟无欺非常公平。这还有什么可说的?问题在于,成绩可能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失败者没必要妄自菲薄,成功者也应该明白自己的成功中是有侥幸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我们的本能工作得如此之好,以至于我们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也能找出规律来。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很不擅长理解随机性。发现规律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随机性却是只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的一个技能。

上面这个观点可谓非常透彻,也正是因为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没有对概率、随机的正确认识,所以你在生活中会发现如下现象:

1.在体育、福利彩票的多数受众正是低收入的群体。因为他们被“奖池N个亿”“恭喜本彩票点中得一等奖”……这样的口号忽悠的梦想着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

2.越是发达的国家保险行业越发达,越是不发达国家保险越落后
3.那些沉迷于牌局、麻将幻想致富的人终究以悲剧收场

问题的关键是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人们往往认为,如果是随机的,那就应该是均匀的,殊不知这一点仅在样本总数非常大的时候才有效。

再重复一遍:随机分布不等于均匀分布!

中国市场的励志书特别喜欢谈“人脉”,讲人脉的书随便就能找到几十本。如果再加上从人脉衍生出来的相关领域,比如关于“谈话的艺术”、“影响力”、乃至“气场”,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中国,社会关系就是第一生产力。而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的介绍,日本的励志类畅销书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世界上最大的励志书生产国当属美国,美国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这段话很精彩,N年前我也曾陷入“成功学”的陷阱不能自拔,可是我却没有透过这样的现象去分析背后的东西。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为什么统计表明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为什么每当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用在学习上了。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双职工夫妇很容易为了小事吵架,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让他们早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是却会更少发生争吵。

《意志力》据说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心理学书籍,由于时间关系我还没有系统地去读,在此小小推荐下。

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应该做的。

这个观点表达的如此直白在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让我竟无地自容,反复读过了次之后才算深刻领会了,其实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生动诠释”

1.只在“学习区”练习;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的精髓掌握这四点就足够了

体育、音乐和表演,都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情,明星的背后是无数个失败的垫背。想要成功,就得练习一万小时,但考虑到机遇因素,即使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能成功,这其实是一场赌博。为什么美国大多数体育明星都是黑人?黑人身体素质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但凡有点能耐的白人家庭都不会让孩子把赌注押在体育上。在阿根廷、巴西、葡萄牙和英国这些传统足球强国,只有不太富有的家庭的孩子才从小就把踢足球当做此生追求。C·罗纳尔多小时候家里地方太小,以至于冰箱得放在房顶上;英国所有球员都来自工人阶层,以至于中产阶级孩子就算想踢球都无法融入队友的“文化”。这些运动员认定体育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他们放弃考大学找工作过平淡生活的机会,孤注一掷,成不了明星就只能当垫背。他们的赌注是自己全部的前途。像花样滑冰这样的项目在没有举国体制的国家诚然只有富人才玩得起,那些供子女练这些项目的家庭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巨资聘请好教练,这何尝又不是一场赌博?

你我只看到了鲜花与掌声,没有看到这背后的磨难,甚至这血淋淋的现实,老祖宗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只看到这些明星们在舞台上的耀眼身影而对于其身后的故事视而不见?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

想成为高富帅(白富美)?从远离无聊三大宝(QQ、微信、刷淘宝)开始……

过去心理学家曾经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7条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最多只有2〜4条。这样有限的容量非常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导致过载。上网时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为点还是不点做决定,都在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就算是纯粹为了娱乐上网也无可厚非,这时候读得快就是优点。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到。

你有多久没入深入思考过了?你是不是随叫随到的“电话接线员”?

今天我们看钱钟书的书,每个人都会感慨他在完全没有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时代,到底是怎么做到能够在文章中旁征博引到那样的地步的,这是一种什么量级的博闻强记!我想答案就在那数百本笔记之中。李敖也做笔记,不过他的笔记系统可能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把书上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贴在自己的剪贴本上。因为有些书页正反两面都有有用的,他每次买书都买两本。

关于牛人我们更多的是仰望,其实在仰望之际更应该模仿或者借鉴他们的优秀之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得到进步与提高。

从读书的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多大差别,但是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被称为“读书人”。

读书别扯什么“为了中华崛起”,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心,你就算站在这个高度就已经超越了N多人。

有很多人总结过读书的技术。总结得最好的大概是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关于这本书中阅读技巧的笔记总结。在我看来,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

读了几十年书才发现——TMD几十年都读错了!普通人认为读书就是读书,而高人则认为读书的核心在于形而上——精神与自我选择。

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地仔细读。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这是为了完成练琴任务。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会更高。

无论是快还是慢——造成别盲目,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与方向

流水账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胸围、臀围、腰围这三个数字来描写一名美女一样无趣。

微博有传言说,2013年比尔·盖茨一共读了139本书,我没有办法证实这一点,但他的博客上的确谈论了很多书,而且他读的大部分是非小说。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都是手不释卷的读书人,巴菲特更号称是醒着的时候有一半时间是在看书。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鸡汤一下:人家比我们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聪明的人比我们还要努力!你还记得我之前在文章中写过一个反思的观点——你一年读过多少本书?(或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就是因为这个信念长存我心,所以我每天都活在这种“焦虑”之中。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可以评价说“我的爸爸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我觉得这是对我莫大的评价。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