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少提自己的母校,哪怕是北大清华

经历了热闹的毕业季,大小学生们开始享受暑假,而暑假过后就会迎来新一届的学生们,上周末和三五好友相聚,其中一个同学说“虽然我们才刚刚毕业,但我怎么就觉得自己是工厂流水线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商品”,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换个场景“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何尝不是呢?

人生的每一段旅程都值得纪念,之前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当你毕业离开校园5年后尽量就不要提自己的母校了”,那些毕业于名校的同学需要知道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让名校这个标签成为你人生当中的巅峰时刻(哪怕是北大清华),因为人生有很多山峰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去跨越。当我们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时候,这代表一个阶段已经正式划上了句号,我们需要再次从一个新的起点向新的征程出发。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胜于言

凭什么我们就要想当然地认为“名校毕业生就应该当政府高官、明星、科学家、大学教授”,即使是北大毕业一样有普通人,就像卖猪肉的北大才子陆步轩自责地认为给母校丢脸的时候,北大老校长安慰他道:“没关系,北大学生可以做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很多人从只言片语中的新闻炒作中了解到了“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故事,以此作为谈资来嘲笑北大、嘲笑陆步轩,甚至讽刺中国的教育体制。可后来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陆步轩为母校北大捐款9亿人民币。
当年的吃瓜群众嘲笑陆步轩,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陆步轩为母校北大捐款9亿人民币而当年笑话他的那些人为自己的母校做出了多大贡献呢?

陆步轩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不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因为你在求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影响,自然会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发生变化。因此读书只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和过程,读书并非最终的目标。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了没用”。

如果你是名校毕业,下面的几点建议不妨听听:

放弃成为斜杠青年

如果将青年分为三类的话,我会这样划分:普通青年、斜杠青年、有为青年。
普通青年不必多言,社会中八成左右的都是普通人。
斜杠青年则指的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人(比如“设计师/写手/画家”等),在不少普通青年的眼中成为斜杠青年就是“成功”的标志之一。
而社会的精英人士则会劝说斜杠青年向下一步有为青年努力。吴军博士在《富足》一书中指出与其追求多个身份标签不如努力让自己的身份标签前面加上“著名”等形容词,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斜杠青年”模式已经不是最优的人生选择,现在绝大部分人需要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即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简化,从而避免分散精力和资源。更好地突出自己的专业性和专长,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
在标签的数量和质量相比时,最佳选择不是追求标签数量而是质量!

尽量认清同学真相

在同学的问题上不少人存在有如下思维:
XXX在学校的时候还不如我呢(如经常抄我作业、翘课、考试不及格、差点留级……)后来混社会竟然这么牛皮(在XX层级的政府机构里面当了官、创业快要上市了……)

我称这种思维方式为“过去式思维”,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同学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只能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初大家考了差不多的分数并且报考了相同的专业仅此而已。分数掩盖了同学之间的家庭背景差异甚至个人天赋、社交能力等诸多更为关键的特质。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明显拉开,这说明在离开象牙塔进入到社会这个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后那些在学校中被掩藏的因素(家庭背景、个人天赋、社交能力等)开始登上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人家在学校里面成绩不如你,所以到了社会上还理所应当地混得比你差”。越早地放弃这种思维偏见对于我们的成长越有利。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