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

2020年我曾经参观过北京的鲁迅博物馆,2023年的国庆黄金周我选择再一次来到这里,与你分享我参观后的感受:

个人与时代

鲁迅博物馆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个人的时代性。中小学课本里面的《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读起来略显生涩,参观之后一个立体的鲁迅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伟人先驱,都无法脱离或者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而鲁迅所处的正是家庭没落+国家水深火热的时代。鲁迅的祖上曾经是清朝进士家庭富有,而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颓势尽显,所以我们以前在课本上所看到他写的那些文字,其实就是他亲身经历的缩影。

每天出入当铺,把家里一样样的东西拿去当掉再给父亲买药。

鲁迅故居和其他名人故居有个挺大的区别就在于时间线的运用,很多名人博物馆的叙事顺序为:出生、求学、成家、立业……而在鲁迅博物馆的展品中较为详细地展现了其个人的成长与国际国内大事的关联,比如鲁迅是1881年出生,其经历了清朝的很多不平等条约,如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刚好是鲁迅的求学阶段,其接触了资产革命的相关书籍,使参观者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鲁迅的成长经历其实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家庭

鲁迅的家庭情况在教科书上极少看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在现场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这些信息:他有三位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一个弟弟和妹妹夭折,比较知名的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他们小时候关系和睦,这些在中小学生课本上是无法接触到的,他和弟弟周作人曾一起去日本留学,二人联手翻译了西方不少文学作品,作为读者我们可能不知道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历险记曾经就有鲁迅翻译的版本。但后来竟发展到和二弟绝交的地步(博物馆中有绝交信),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常人不得而知,而绝交信让我们窥见一斑。

鲁迅在我们印象当中是反封建的勇猛斗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时也是旧式礼教的牺牲品。他非常孝顺母亲,而母亲给他包办了旧式婚姻,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母亲谎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召集鲁迅回国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朱安),一个封建的裹脚女人,鲁迅不愿违背母亲的意愿,虽然形式上结婚但没有过一天正常的夫妻生活,婚后第四天鲁迅重回日本,朱安同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最终孤独终老。

关于职业发展的思考

鲁迅是伟人同时也是凡人,在职业发展上跟我们普通人并无二致,上中学学的是采矿(因为当时国家急需工业化相关人才),鲁迅以第3名的成绩公费留学,在日本留学时接触了医学生理学,联想到父亲去世可能是庸医所致(肺结核),于是就从采矿转向医学,博物馆里面展出了鲁迅学医当时的成绩,客观来说并不好,在整个班里面排在第31名,他在当时的班上是唯一的中国人。

在一次课堂上他了解到日俄战争,日本人污蔑中国人当俄国人的间谍,所以就把中国人砍头,结果围了一圈的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此时他彻底觉醒,学了医学又有什么用呢?即使身高马大、身体健康但如果精神是麻木的又有何用?弃医从文的故事不再赘述。

所以鲁迅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也是随着个人的成长在不断地变化,他也没有所谓的“先知先觉”,并不是我们课本上所学到的神化版本的鲁迅。

鲁迅的爱情

鲁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和许广平是同学,她们都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而当时鲁迅是这个学校的教授,刘和珍和许广平都是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二人当时也是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许广平的文采很好,许广平和鲁迅的书信经过整理出版,《两地书》中一共包含了180封信,其中有不少的原版书信都收录在博物馆中,通过鲁迅的手稿我们可以窥见处于热恋当中的鲁迅,鲁迅在35岁左右亲切地称呼许广平为小刺猬、害马等等,通过这些书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鲁迅,而不单单是传统印象当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形象。

鲁迅的学术成就

普通读者可能会误认为“鲁迅只是一个知名的小说家”,其实他做了大量考古相关的工作、以及木质雕刻,鲁迅终生偏爱版画,尤其木刻,被称为“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之父”,鲁迅设计了北大的校徽(沿用至今),他不光用中文原创,还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他对于日语、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都有研究。

鲁迅的历史地位

鲁迅在中国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与伟人的评价是分不开的,伟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鲁迅逝世2年后,即在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是发起人之一,并为该院亲笔题名。

展览特色

时隔三年之后再一次参观鲁迅博物馆发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中有好的方面也有相应的不足。好的方面是本次的展览总体上还是以时间线为顺序,从鲁迅的出生、国内求学、日本深造、工作、投身教育以及晚年这样的主线来进行叙事。

比较遗憾的是我上一次去参观的时候,个人+时代的并行展现方式已被改掉。有一句话叫做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再伟大的人在时代面前都是渺小的,改版后在时间的维度之外额外添加了地点+主题的主线,如厦门与广州专题中命名为“城头变换大王旗”,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专题等等。这种展现方式让参观者站在鲁迅同行人与旁观者的视角看到鲁迅辗转的一生。

其他小小知识点

  • 伟人对鲁迅如此之推崇,而实际上两人并未曾谋面,在电视剧中鲁迅曾经在北大讲学,而伟人曾在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时常旁听北大的课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也不曾见面。
  • 疑惑:伟人如此敬重鲁迅,为何鲁迅一辈子没有加入到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一员?
  • 鲁迅作为一代文豪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邀请
  • 鲁迅作为文坛巨人在临终的时候极度瘦弱,甚至不及当代的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
  • 鲁迅著作等身可烟草极大伤害了他的身体,他平均每天抽烟5包。

鲁迅病历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