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买宝马还是读北大

事件背景

如果你有40万是选择买宝马还是读北大?首先澄清我绝对没有标题党的意思,这是发生在我周围真实的事情,几年前女儿同学的爸爸花了40万买了一辆宝马,妻子和我探讨起这回事儿,当年我选择报考北大学费也刚好是40万,貌似不相关的两件事由于相同的花费引发了我下列的思考。

MBA联考有一个科目:逻辑,我们在初高中也学过一个重要的概念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由条件能推出结论,但由结论推不出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充分条件。 如果能由结论推出条件,但由条件推不出结论,此条件为必要条件。

在这个案例当中只要有40万,每一个人都可以到4S店提这台宝马,因此40万是对于宝马来说是充分条件。但是在第二个案例中有40万的人很多,想要获得一张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因为还需要通过国家正规的全国联考以及面试、笔试等诸多严苛的要求,40万对于北大MBA项目来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在这两个选择面前并没有对与错之分,更没有高下之别,孩子同学的爸爸选择了前者可能是由于生意的需要,有了这个门面后面可能赚到更多的40万。而我选择了后者也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甚至自惭地地说我只是确定性地花了40万,至于什么时候能赚回本其实是个未知数。但是我对个人的选择并不后悔。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朴素的观念——做其它的投资都会有赔有赚,但“投资脖子以上的部分”是只赚不赔的生意,而且从长期来看它的回报难以估量,如果你能尽早地认识到这一点那就能超越身边大多数人。

个人危机感

之所以我会坚持自己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强烈的个人危机感。

曾经有一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刷屏《阿里P7,找不到工作》其中提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在大厂很多人是作为基层螺丝钉的角色存在,每天在工作上忙忙碌碌,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其实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价值极其有限,只不过自己恰好在这艘大船之上,所以误把平台当成了个人的能力,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那自己的成长会非常受限,终有一天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发现一直在裸泳的那个人竟然是自己。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精彩的比喻:

钻石被人扔进泥里再踩上几脚,但它仍然是钻石,砖头被人请进庙里面即使受人膜拜但依然是砖头。

  
作为大厂的普通员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尽可能打造独立于企业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让市场对自己的认可回归到个人能力本身而不是企业的光环上。

在这方面我们甚至要向一只小猪学习,在美国作家E.B.怀特的儿童文学《夏洛的网》中,当小猪威尔伯因为夏洛的网上面所出现神秘的文字而一举成名后,它的谷仓朋友们都替它担心起来,以为它会因此而骄傲自大,可小猪并没有因此而冲昏头脑,甚至晚上还会作噩梦,梦见人们拿着刀枪来捉它。它内心非常清楚地知道,人们对它的追捧并非缘于它自身的优秀,而仅仅是因为它头顶上方的那张神奇的蜘蛛网。职场打工人要把自己像独立产品一样进行打造,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朋友们,请每天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一颗闪光的钻石还是庙里的一块普通的砖头。

如何做出高质量的决定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收益半衰期模型”,当我们评价一个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应该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应该抛弃单一的视角,而是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思考,一是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即收益值。二是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其为收益半衰期。在物理学上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时间较长,反之则较短,将这两个维度正交以后就形成如下的四象限图:
收益半衰期模型

举例:像找到真爱、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等对于我们来讲就属于收益大持续时间长的高价值事件,因此值得投入时间与精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参与网络骂架、无何止地刷短视频等活动对于个体来讲收益不大、持续也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可能避而远之。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