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卢曼笔记-原则与实践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文末有送电子书,记得一定要看到末尾哟。

尼克拉斯·卢曼(1927年12月8日1998年11月6日),德国当代杰出社会学家之一,他发展了社会系统论,也是一位“宏大理论”的推崇者,主张把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全部纳入到一种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主要著作《社会的社会》 、《社会的艺术》、《社会的法律》。

上面的内容你看了之后可能并没有太多感觉,可是如果我列出下面这些事实:
他在34年间出版了50多部著作,并且在其逝世之后,学者依据他的手稿又陆续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作品质量之高、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更神奇的是他是半路出家(并非科班出身),其在世时记者采访其高产的秘诀,他直言不讳“就是用了卡片的方法而已”,“写这些书籍并没有什么痛苦,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卢曼的卡片法,现在市面上有不少的介绍,比如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 卡片笔记写作法 》就是研究卢曼的方法并出版的,不过这本书作者是申克·阿伦斯由于也是一名德国人,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还是有挺多方面令人费解的。这几天我看了另外一个外文作者对卢曼笔记原则、方法、实践的介绍,读起来轻松易懂,在此推荐给大家。

笔记为什么要数字化?

数字化的笔记相当于传统的纸质笔记有哪些优势?作者总结了几点:
可搜索性、移动性、方便备份、编写速度快、交互性较好、动态性以及协作性佳等。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电子阅读与电子笔记的坚定拥护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作业习惯和操作方式,所以才造就了今天的我,我过去阅读过的几百本书可以非常轻松的成为我今天创作所需要引用的素材,我可以一年原创30万文字而并没有觉得这是非常大的负担,相反写作对于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与享受。

笔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分类方式?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关于资料整理的两种思路,比较成熟的是图书馆管理学,正因为图书馆系统有一套严格的分类方法,所以它可以有效地管理起海量的书籍,也能够保证我们普通读者可以快速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籍。但是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强烈不建议采用前者的管理思路,因为这无疑于杀鸡用牛刀。这两者的核心区别是:

The archivist asks: Which keyword is the most fitting? A writer asks: In which circumstances will I want to stumble upon this note, even if I forget about it?

在王树义老师的一次知识分享当中,他也特别提到了相同观点,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来说,纷繁复杂的编码管理是低效的,相反只要将自己的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效的触角就足够了(哪怕你已经忘记了其中某些内容,也可以通过触角在知识游走的过程中再次相逢)。

有搜索引擎还需要个人知识库么?

之前我也有这个疑问,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发达,当我们需要查询某些问题和答案的时候,只要在搜索引擎的框框当中输入关键词,不到一秒种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成百上千的结果,既然搜索引擎这么强大好用,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力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库呢?

Search engines and the internet are not a substitute for your notes. Your notes contain more than just simple facts, managing your notes builds your memory, and your notes help you store and develop ideas inprogress.

我非常认同作者上面的解释,搜索引擎固然强大,但它带给我们的只是单一的、片断信息,我们个人的知识库是需要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和处理,从而创造出新知的过程。在《 学习之道 》这本书中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也给们做了类似的解释: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记忆单一的知识点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学习是将这些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组块——即信息的综合体,这些才是高价值的部分(新知)

如何对待阅读中的划线与摘录?

高质量写作输出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大量的阅读输入,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划线摘要,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话,而不是简单划线,当然对于名人名言或者文献笔记,我们确实有必要将它完整的摘录下来的,但即使你做了摘录,稍后也一定要再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Aside from direct quotes, literature notes are in your own words.

我在读了多本书之后发现这些著名的学者都非常谨慎地对待阅读过程中的“划线”行为(甚至反对):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认为:

因为划线这个动作会让大脑误以为我们掌握了这些内容,对我们后续的学习不利。
智识的生产技术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第一遍略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进行划线标注等动作。第二遍精读,在第一遍基础上重点关注之前划线标注的内容上(思考当初为什么会进行标识,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重点是将这些有感想的内容写到自己的读书笔记当中。

The bottleneck to the production of great ideas is not the speed at which you can write, nor the amount of writing you have to do. Just think of how much thought and preparation went behind

下面这句话同样经典送给大家

Sometimes ignorance is more comfortable than learning, because learning means we have to go through the work of changing.

有时候无知比学习更舒服,因为学习意味着我们必须经历改变的过程,而改变往往是痛苦的。
关于如何高效阅读与写作,我写了相关的系列小文章,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看下:
揭秘卡片式写作
flomo的应用介绍
如何利用双链笔记高效输出书评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因为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你不想错过内容,记得点下“赞”和“在看”,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号列表里了,感谢哟。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