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

一年一度的高考于几天前落下帷幕,蓦然回首我参加高考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虽然离开校园十余载,但我发现身边仍存在有如下的现象:

在同学的问题上不少人存在有如下思维:
XXX在学校的时候还不如我呢(如经常经常抄我作业、翘课、考试不及格、差点留级……)后来混社会竟然这么牛皮(在XX层级的政府机构里面当了官、创业一家公司快要上市了……)

我称这种思维方式为“过去式思维”,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同学在一个教室里读书,只能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当初大家考了差不多的分数并且报考了相同的专业仅此而已。分数掩盖了同学之间的家庭背景差异甚至个人天赋、社交能力等诸多更为关键的特质。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开始明显拉开,这说明在离开象牙塔进入到社会这个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后那些在学校中被掩藏的因素(家庭背景、个人天赋、社交能力等)开始登上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人家在学校里面成绩不如你,所以到了社会上还理所应当地混得比你差”。越早地放弃这种思维偏见对于我们的成长越有利。

前两天在微信读书上读完了俞敏洪老师的《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25本书(微信读书上第52本书)和大家简单聊一下我的的读书感受。

我对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有着极高的崇敬之情,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并不是豪门贵族出身,他就是寒门子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是他通过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赢得广大同学的尊重。深究起来的话我和俞敏洪老师有如下几个共同点:
1.我们都是出身农村的孩子,家庭条件都很艰苦。

2.我们是北大校友

3.考北大都考了三年(他读的本科,我读的研究生)

4.考上北大对我俩而言都是一个意外

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都幻想着成为“完美的自己”,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不完美才是常态”,在《脆弱的力量》一书中布琳·布朗告诉我们:正是由于自身的脆弱赋予了我们奋斗的力量,在充满危机和不确定的道路上纠结、恐惧在伴随我们的同时也会送给我们额外的礼物。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有句歌词说得很好:“There is a crack,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万物皆有裂痕,这样光才能照射进来。)坦然接受个人的缺点,让这种不完美成为我们奋斗向上的最好动力!

在这本书中俞老师给我们举了非常多的例子来给大家宽心,有的同学为自己的身高而自悲,俞老师提到

马云身高也就一米六多,鲁迅一米五八,拿破仑一米五七。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帝国统治者,他的身高刚好是一米五五。

俞老师更是不完美的典型人物:家庭贫困、出身农村、高考三年、大二期间患上肺结核、想要出国美国没有一所大学为其提供全额奖学金,被拒签三次……这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将其打倒,相反成为他强大的动力源泉。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个人成长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俞敏洪在《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本书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努力三年终于考上了北大,然而在校期间却不幸得了肺结核住院一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自暴自弃,在医院期间坚持读了二三百本书,背了接近1万个英文单词,读了几十本英文原著。他在书中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放弃个人成长”。

他的上述经历让我想起来了电影《高考1977》,在电影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当中,他们中依然有人每天在辛苦的劳动之余坚持读书,最终在恢复高考消息来临的时候,他们之前所付出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在这个场景中如果换成普通人,很可能就在那里怨天尤人,抱怨老天的不公,而俞老师在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实践。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