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说明:《暗时间》这本书是我在2011年阅读的,当时对我的帮助很大,下面的文字是在本人2011-12-11所做的读书笔记的基础上修订而来,与各位朋友分享。

《科研成功之道》里面提到“思维体力”的概念,所谓思维体力就是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注意力造就非凡专家,天才来源于长期的专注的训练。培养你的思维体力,是成为非凡专家的一个必要条件。除了培养专注的习惯之外,还可以通过另一个充分条件来实现专注力,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从小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是极其专注的,当然,即使长大了之后,仍然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这种专注的能力,只不过因为种种外界因素,长久专注的能力反而削弱了,要考虑房子,要考虑业绩,要考虑小孩……这些让人焦虑的事情会积压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影响你专注做事,削弱你人生的效率。卡耐基用一整本《人性的优点》来介绍如何克服焦虑,可见焦虑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要使自己能像小的时候一样对喜欢的事情投人最大的专注除了克服焦虑的负面影响之外,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享受困难。

我比较认同这里提出的思维体力概念,就我们大数人而言,从智力层面上来讲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可是在思维的体力上确实存在很多区别,这也造成了我们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的不同。前一段在某篇文章里面也提到了一个10000小时效应的原理,哪怕你是有一定天赋的人在某个专业领域想要有所成就的话,你也必须经过10000小时的训练,更何况我们身边90%都是普通人。所以在专注这件事情上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做读书笔记。一是将自己阅读时候的思考(包括闪念)总结下来,二是将书中的好例子摘抄下来(这个习惯是2007年才养成的,发现受益极大)。有了Evernote之类的工具来管理笔记,非常便于回顾,加深理解。很多时候,仅仅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下就能够极大地加深印象和理解。我觉得,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后两者常常也是相关的)。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于思考了多少、多深。

做读书笔记这一点也是我读书以前一直养成的习惯,只是要补充一点关于“闪念”的东西,要读书的时候在手边要放着小本子或空白纸条,将这些闪念可以先记到本子上,而不是一下子就去google或baidu,因为这样会很容易分散你的精力,建议在读了半小时之后需要休息一下的时候再来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可以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重视知识的本质。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程序员行业的知识芜杂海量,而且总是在增长变化。很多人感叹跟不上新技术。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抓住不变量。大量的新技术其实只是一层皮,背后的支撑技术其实都是十来年不变的东西。底层知识永远都不过时;算法数据结构永远都不过时;基本的程序设计理论永远都不过时;良好的编码习惯永远都不过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这里非常认同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贪婪、嫉妒、短视、投机,这些天性也许在远古社会曾经成功地让我们的祖先占取了生存繁衍优势(并不像某些宗教里说的这些是所谓“原罪”,它们只不过是适应于特定社会背景的进化心理机制、判断与决策的启发式方法而已),然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分享、合作、交流、长远、诚实,这些才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就的方法,但由于我们的天性还没为这个社会准备好(进化是需要时间的,由于人类进人现代社会的时间太短,才区区数百年,和漫长的几十万年相比就像一瞬,进化的齿轮―需要经过一代代的繁衍来驱动一根本还没来得及跟上社会形态变化的脚步,所以我们仍然在使用着适应远古社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因此,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这一段的论述很有意思:关于“原罪”的另类解释,想一想也确实有道理,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判断这些确实是不好的,或者说是“原罪”,可是如果站在古代的立场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品质才保证了人类的延续性,这些特征恰恰是符合当时的生存机制的。

然而除了这些极端情况之外,普通人也常常受到困扰一明知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法去做:仔细想想这简直是一句类似悖论的话:既然你的大脑认可某种做法是正确的,而同样又是你的大脑主管你的行为,那为什么偏偏你没法执行呢?这就说明主管行为的并不仅仅是你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发完话之后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模块藐视“上级”的决定。所以我们常常哀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和别人作斗争,而是和自己作斗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了解的一句话,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有没有去深入分析过呢。这里作者的解释是由于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古代皮层与进代皮层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由于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造成的。更新:当时也就是受到这个观念的启发,为了探究大脑的相关奥秘我后续又多了一些关于大脑科学的相关书籍,在后续的文章当中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对于未来的惩罚和收益都估计不足,倾向于就眼下的损益进行决策:这就导致我们天性在决策方面目光短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会在大学阶段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学习之外的娱乐,这些娱乐都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够立即获得愉悦,而且并不会导致立即的损失。毕业看似遥遥无期,我们很难提前几年就设想几年后的危机毕竟,未来的事情谁说得清呢?也许我们的远古生活告诉我们的真理就是,几年后的潜在收益跟眼下唾手可得的好处无法相比。
我们的原始大脑同样也分不清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在获得社会成就和声望的动机的驱使下,即便是虚拟的网络游戏社会,我们也会投人大量精力,某种意义上,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脑并没有错,我们的确应该去获得声望,只不过它还没有聪明到跟得上工业文明,它并不明白虚拟世界里面的生存能力和地位并没有办法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生存能力和地位。

这里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在虚拟的世界当中是快乐的、自由的、有尊严的,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是绝大部分),而我们站在局外的人则认为他们是荒废学业、不务正业,每一方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待问题当然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如果我们能站在相同的立场来分析这个问题,那么对于那些沉迷的孩子而言,我们是不是要换一种方式同他们沟通,即:网络游戏中确实有有益的一面(可以在其中体会到现实社会中不曾感受到的生活)可是我们毕竟要在现实中存续与发展。至于如何协调好网络虚拟空间和真实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我们应该共同面对的话题。

我们的大脑喜欢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被试将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时间,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将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渐变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绝大多数人认为第二种选择更为不那么痛苦。然而从经历的“客观”痛苦上讲,很明显第二种情况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种“情形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可以带来明显的正面情绪,于是第二种情况下的主观痛苦要小于第一种情况。而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过提供不断的进展,让执行者意识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断迈进,这种正面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励个体把事情执行到底。

和人们想象的不同,传销者并不挟持人生自由和财物,相反,他们想尽办法鼓励,你去自己思考和判断!例如以上关于“国家支持”的论证对于有常识的人来说漏洞很多,对于没有常识的人来说,只要有警惕心理,肯去调查,总能发现另一种解释。但是,对于内心希望这一切都是“国家支持”的所以自己就能真的赚几百万大钱的人来说,这些“有利”的证据便不会被过分深究和审查。所以传销窝中各色人等都有,包括见过世面的老江湖,甚至还有专门报导传销的新闻记者。人类心理的弱点之强大可见一斑。更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竟能把外面铺天盖地的反传销宣传解释为是“国家宏观调控”,目的是为了不让人涌到这个行业中来,保证行业中的人的利益。“要不然,他们突击抓完人之后怎么给你买张票送你上火车之后就不管了呢一做做样子嘛”,他们相信这所谓“宏观调控”么?相信,而且无比相信。只要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有利的,我们便不想去推敲和反驳,再漏洞百出的事情看上去也不无可能,而且只要一种解释是有可能的,我们就认定其一定是的。

这里讲到的传销的例子,让我有一些感触那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鬼迷心窍”一个人一旦迷上了某个理论或事务,那么他会从各个方面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其他就是错误的,上面的例子有些好笑,可是从严肃的角度来看,它只是我们大脑的一种现象罢了。而我们能不能跳出这种思维误区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极大的挑战

正像你认为的那样客观呢?ArtemusWard曾经说过:“并不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陷人麻烦,而是那些我们认定自己知道,却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让我们陷入麻烦”客观意味着承认存在未知信息的可能性,理性意味特能够从对立面的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学会质疑自己的判断,假设自己是站在对立面的立场上帮他说话,往往能够发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即便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试着去理解错误的一方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看法和认识,也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正确其实常常也只是碰巧站对厂队伍,而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严密的逻辑和不可辩驳的证据,与其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不如自己试养去发现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样的技巧,他们成功地将强大的刺激源从原始大脑面前移开,并且通过让自己忙于于一些其他事情来让大脑处于“忙碌”、“被占用”的状态,阻止原始大脑老去往棉花糖上想。但是这跟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些小孩在实验之前系统学习了进化心理学不成?他们显然没有。但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恰恰是能够克服这些缺陷的方法。殊途同归的是,即便我们并非像一些有天分的人那样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对付自己内心的另一个声音,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我们也能够后天地获得这些方法,而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便更可能成功地绕过甚至克服我们大脑天生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的原因。

上面这个关于小孩子与棉花糖的实验是心理学上经常引用到的一个案例,在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了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更新:当时也是受到作者的启发与号召,我后续读了大概有三十多本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对自己的心态、思维模式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续逐步更新这些阅读笔记)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