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0820

近期在kindle上看的一些书,摘录部分文字分享给大家。

简要说明:正常字体为书中原文、其后的加粗格式字体为个人感想。

断舍离

家里应该只保留对你自己有用的/喜欢的、适合自己今后生活的东西。换句话说,舒适的生活是由日常各种“喜欢”的东西集合而形成的。

人生精彩与否,不在于“拥有多少物品”,而在于“拥有多少让自己愉悦的时间”。

上班用的包,买稍微贵一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每天都会用到这个包,当然得买一个用得顺手,质量也过硬的。可是登山包呢?你又不是天天去爬山,何必在这个东西上花好几千块呢? 使用频率比较低的东西或是临时性的东西完全可以向亲朋好友借,买二手货也行,租一个也没问题。物品越多,使用频率越低,单个物品的“使用价值”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你花出去的钱没有产生出应有的价值。

关键在于做到“不添置(KEEP)”“大胆扔(OUT)”和“巧收纳(STORAGE)”。

儿童教育

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要在孩子认真摆弄东西的时候,去跟孩子搭话,陪伴不一定非要讲话。也尽量不要因为到时间吃饭或睡觉,去打断正处于专注的孩子。
关于儿童教育,其实我有挺多的话可以与大家分享,下面就举一个我自己的真实案例

上一周发生的事:晚上小月亮睡觉前给她冲了一瓶牛奶,结果小家伙死活不愿喝,结果奶奶就在旁边生气的直想跺脚,我不声不息地从冰箱里面拿出一罐大人的牛奶然后分别往妻子和我的杯子里面倒了半杯,然后当着小月亮的面递给妻子,然后大声说道:

这个牛奶好像很不错哦,我要和妈妈干杯一起喝

然后两个杯子碰到一起发出了清脆的叮叮声,小家伙看到这一幕也来了劲:

爸爸,我也要干杯!

我皱着眉头“我们喝牛奶的才可以干杯呢,你不喝那怎么干杯呢”,小家伙着了急“我也要,我也要”,于是我将奶瓶中的牛奶倒进她平常喝水的杯子中,我们三人一起干杯,小家伙别提多兴奋,三下五除二地就将牛奶喝光了。

其实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父母一代每天为了口粮起早贪黑,哪有什么精力关注,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自身没有接触到科学的教育方法,而现在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在很多的心理学书籍当中很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关于原生家庭的重要意义自然是重要,可是我不能接受的是目前作为父母的我们还要将上一代我们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再传递到我们的下一代。我有时真想大声疾呼:你不懂就看一看这方面的书嘛,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已经上百年了,为什么就不能“师夷长技呢”并加以实践呢?

习惯养成

比如说:上午10点,在办公室开完晨会,血槽已空,你不由自主走到外面,抽根烟,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习惯回路(habit loop)。首先有一个触发条件(Cue)—累了,大脑一旦识别了这个触发条件,就会选择进入惯常行为(routine)—出去抽根烟,然后大脑就会获得一个奖赏(reward)—重新有精神了。

习惯是大脑借以掌握复杂举动的途径之一。神经系统科学家指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当大脑试图走捷径而不再主动思考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时,习惯就养成了。为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大脑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行为存储库里提取出相宜的对策。

记住一点:只有当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足够高、可感知用途足够多时,它才可能发展为习惯。

自律是有极限的,而且根据人脑的进化来看,保持惯性力量的大脑边缘系统已有数万年,而人类用于自律的大脑灰质额叶仅有几千年历史。

别总抱怨自己养不成好习惯,你先扪心自问,关于习惯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你有没有关注过?学习过?你都不了解它的原理凭啥掌握它?

个人成长

对于如今知识付费的困惑——为什么不购买行业领袖花了几年时间写作、整理,并经过专业编辑审稿的书籍来阅读,而要购买小有成就者仅仅花几个小时整合的碎片信息来学习呢? 有人答,“消除的不是无知而是焦虑,购买的不是智慧而是信息。”

只有行动,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识焦虑。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精悍段子

对于习惯了全速奔跑的人来说,停下来反而才累。

这让我想起云音乐的评论区常看到的一句话:我不敢倒下,因为身后空无一人。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是没有捷径的。你所偷的懒,总有一天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回来。

什么是底层?就是除了你自己,你一无所有。而只能靠自己的人,连个性都是奢侈品。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