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数字化

几十年前看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个中国人到德国旅行,半夜的时候乘坐一辆的士,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亮起了红灯,而此时双方向没有一辆车经过,乘客催司机闯红灯前行,而德国司机坚持等到红灯转绿才通过。故事的末尾得出一个所谓的结论“德国人做事死板,不会灵活变通”。
在今天看来上述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交通管理案例,即车看灯的方式,车是活的而灯是死的,交通灯以自己的僵化来面对动态的车辆,而数字化催生的智能交通则将两者的关系易位,由车看灯变成了灯看车,在交通灯上添加摄像头根据其采集到的路口交通流量信息再结合后台的算法来进行智能、实时的调度。

回到前面的小故事,如果德国的交通是智能化的,凌晨空旷的道路上便不再会有尴尬傻等的故事发生。

在吴晓波2021年的跨年演讲中我看到这样一个例子:
成宜高速建了一个指挥中心,阿里云提供技术支持,干一件事,在150多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上,每隔800米建一根杆子。杆子上面有传感器,有摄像头,有毫米波雷达,可以抓取各种数据。然后把数据上传到数字孪生平台。 一辆车在成宜高速上开,1秒钟内就可以呈现在3D的数字孪生世界。我曾经坐车在路上走,大雾天50米外看不清楚,没有关系,你手机屏幕能够通过数字孪生方式告诉你,前后左右有没有车。

成宜高速和德国的士这两个小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数字化确实可以实实在在地提升生产力,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不过在国内的落地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象。

数字化真相

国内某大厂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算是走在了前列,其内部开发了一款智能问答的机器人,号称问题的自动应答有效率高达90%以上。员工有一些常见问题的都可以和智能机器人进行对话,如:如何修改自己的工资卡号,这个月的工资几号到账等等。该机器人还具备智能推荐的功能,当员工的问题无法精准匹配的时候可以为其推荐其他相关内容,该业务部门和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的时候,对于该功能的智能化程度颇为满意。

无独有偶,该公司还上线了另外一个系统,员工在某论坛上面会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主管部门会根据大家发的帖子进行热词的收集,有点像新浪热搜,可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这个过程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工运营的成分,今天添加了一个关键词银行,明天又要添加一个账号,到后天可能还要再添加另外一个帐号,我们真的是需要单独招聘一个员工或者是外包员工来做这种人工分捡、低价值的事情吗?

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每当中高层领导在XX内外部大会上描绘各种高大上AI场景的时候,只有那些亲历者才知道,有多少是靠下面的兄弟姐妹们用人肉把子弹送到了上甘岭上,压根不是领导所描绘的无人机、精确制导。

罗振宇在2022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员工下班将代表不同心情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丢到罐子里面的案例,它看上去没有用什么数字化技术,但是在它的背后反映却是数字化思维。所谓数字化思维就是把过去模糊的、不能测量的东西,变得可见、可衡量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数字化形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有没有数字化的思维则显得更难能可贵。

当国内大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蜂拥而上、大干快上之时,作为IT从业者真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数字化道路到底走到了哪个阶段?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